原世界银行高级官员赵清华、陈少华夫妇为经济学科本科生作国际组织工作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19-12-24 浏览次数:379



12月20日下午,厦大经济学科邀请原世界银行研究部资深数据科学家赵清华教授、原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首席统计学家陈少华教授为本科学生,尤其是经济学科国际化试验班的同学作“国际组织工作经验分享会(下称分享会)”,分享数十年在大型国际组织的经历与感悟。本次活动由2018级国际商务国际化试验班同学组织,来自经济学科各专业各年级的同学以及经济学科辅修各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本次活动,气氛热烈。


 

两位教授首先对国际组织进行介绍,并着重讲述世界银行集团的具体情况,内容包括世界银行的历史、使命、开展项目、内部组织结构和各类职位等。接下来,两位教授分享了其在世界银行任职的经历与感想,尤其提到,在国际组织工作,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样重要,一方面要具备过人与独特的能力与品质,另一方面要掌握与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同事们相处的艺术。随后,两位教授重点介绍了世界银行面向年轻人的职位招聘和暑期实习机会,鼓励同学们积极了解并争取参与,成为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年轻人。这对于未来的中国非常重要!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就学习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向两位教授提问,内容包括“项目经历分享”,“如何充实简历”以及“如何树立国际化的视野和自信”等。两位教授热情解答,倾囊相授。分享会后,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在会场与两位教授继续展开交流,直到讲座结束后半个小时。

两位教授的鼓励与分享不仅让经济学科的同学们加深了对国际组织及其工作的了解,更让同学们领悟到作为祖国年轻学子应有的视野与格局,意识到作为年轻学子都有机会、有责任为祖国与世界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和各项事业不断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但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之经济地位并不匹配,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国际组织中,中国的雇员比例相对较少。在世界银行总部和各国办公室总计大约1万名的员工中,只有大约200名是中国人;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聘用了大约3200人,只有约50名是中国人。经济学科相关专业是满足国际组织职员需求缺口的重要专业,因此,这迫切需要中国高校培养经济学国际化人才,以提炼中国经济故事的国际话语,参与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经济组织的具体事务,为中国国际话语权体系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为此,厦门大学经济学科自2011年起开设专业课全英文授课的经济学国际化试验班项目,并于之后逐步扩展到金融学、统计学、国际商务、财政学等共计5个专业,以培养适应全球化要求、具备中国特色、力争世界一流的经济学科国际化人才。项目致力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全英文教学为手段,通过经济学类专业的培养,使其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科基本原理、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熟悉国内外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最终塑造在国际经济、国际商务和国际组织领域发挥领导作用的人才,使之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治理过程当中,发出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传递中国人传统理念和创新思维、使世界受益的声音




    (经济学院)